亚洲性色AV无码国产毛片_欧美精品在欧美一区二区少妇蜜臀_国产精品婬乱一级毛片_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

藏在許昌的古橋,你知道多少?

2025-08-05 09:40:43  來源: 許昌晨報  作者: 張錚

我要分享:

摘要:

蘇家橋


圖片.png

汝水虹橋

閱讀提示

中國是橋的故鄉(xiāng),自古就有“橋的國度”之稱。千百年來,這些橋梁橫跨在山水之間,便利了交通,裝點了河山。

最近,在襄城縣北汝河國家濕地公園,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汝水虹橋再次浮出水面,吸引不少群眾前來一睹古橋風采。

其實,許昌還有很多古橋穿越千年點綴在山水之間,值得每個人去守護。

藏在許昌的古橋,你知道多少?8月1日,記者以汝水虹橋為起始點,尋找許昌古橋的故事。

汝水虹橋

不甘沉睡的“襄城古景”

“遠看人在水上漂,近看走在紅石橋。”當日上午,在襄城縣北汝河國家濕地公園汝水虹橋,記者看到人們或站在岸邊拍照留念,或走上石橋近距離感受它的獨特魅力。

這座被稱為“明代襄城八景”之一的紅石橋,不僅承載著千年古縣的歷史文脈,更以襄城特有的紅石建造,遠看如巨龍臥波。

“這是襄城八景之一的汝水虹橋,形似彩虹,凌空而起,是襄城的標志性建筑?!毕宄强h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宋驚濤告訴記者,入夏以來,受持續(xù)高溫和下游用水量等因素影響,汝河襄城段水位顯著下降,河床中央逐漸顯露出由紅褐色條石構(gòu)筑的汝水虹橋。

據(jù)《襄城縣志》記載,汝水虹橋建于元末明初,有36孔,曾是水陸碼頭要沖,由于河床地勢增高,加之下游增建汝河大陳閘,流沙淤積,橋面近乎平于河底,唯枯水季節(jié)尚能行走。

歷史上,汝水虹橋既是商貿(mào)之橋,又是文化之橋,南來北往的商賈在此處匯聚,當年此地應是一番車輪滾滾、人聲鼎沸的景象。

“該橋建于元末明初,曾是水陸碼頭之要沖,后由于河床地勢增高,加之下游增建汝河大陳閘,水運中斷?!彼误@濤說,1953年建起南關(guān)大橋后,紅石橋失去作用,汝水虹橋亦淡出人們的視野。

三券橋

河南現(xiàn)存最早的磚拱橋

國家許昌經(jīng)濟技術(shù)開發(fā)區(qū)龍湖辦事處三橋社區(qū)最出名的是古老磚橋——三券橋。清泥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,三券橋呈南北走向,架于清泥河上。

據(jù)橋頭石碑記載,三券橋始建年代不詳,現(xiàn)存三券橋是明萬歷年間吳樓人吳梗重修的一座磚券三孔拱橋。

三券橋長22.5米,高6.3米;橋有三孔,主孔高3.2米,寬5米,左右小孔各高2.6米,寬3.5米;橋面略呈弧形,上鋪青石板;橋身由青石磚砌筑,縫間由石灰黏合,鐵件加固;橋面兩側(cè)有石雕欄板圍護;主孔上方逆向雕有青石龍首,順向有龍尾。

“俺村的村名就是源自這座古橋,它曾經(jīng)是許昌老城到繁城古官道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聽老一輩人說,當時橋上人來人往,橋下船只穿行,車水馬龍,十分熱鬧?!比龢蛏鐓^(qū)居民高東升自豪地說。

2008年,三券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2018年4月,修繕工程和橋面保護項目順利完成,古橋重煥光彩,再現(xiàn)莊重古樸之風貌。

據(jù)有關(guān)方面考證,三券橋是河南省現(xiàn)存最早的磚拱橋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古橋雖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風雨沖刷,但依舊風姿綽約。數(shù)百年前,造橋匠人精心打造的三孔橋洞不僅起到分流泄洪的作用,更為古橋增添了古韻。

灞陵橋

穿越時空的見證者

提起灞陵橋,在許昌的知名度很高,它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橋梁。許昌還有一處有名的景區(qū),就是以灞陵橋命名。

8月1日,記者來到灞陵橋景區(qū),位于景區(qū)內(nèi)的灞陵橋兩岸楊柳成行,風景宜人,橋旁有《漢關(guān)帝挑袍處》石碑,為明末將領(lǐng)左良玉所立。

另一通碑為辭曹書,保存完好,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間,又豎了四通碑,文字清晰,碑文論述了關(guān)羽對曹操辭其金而挑其袍的過程,歌頌他“依曹已久仍歸漢,留得英風在潁州”。

清道光年間傅梓之《許州記》載甄汝舟懷古詩句,云:“野水四堤浸柳條,道邊殘碣記前朝。長髯勒馬橫刀處,萬古英風八里橋。”

據(jù)《許昌縣志》記載,關(guān)羽忠義故事千古流傳,后人為追念關(guān)羽功德,清康熙二十八年(公元1689年)由當?shù)亓x士王宏道捐地三十畝,經(jīng)多方資助而建成關(guān)帝廟。關(guān)帝廟山門楹聯(lián)曰:“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騁時勿忘赤帝,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?!?/p>

如今,灞陵橋景區(qū)是以橋、廟、園融為一體的古典園林,是集旅游、娛樂、休閑多元功能的綜合性園區(qū)。無論是漫步其中,還是站在橋上遠眺,都能讓人感受到那份寧靜和美好。

蘇家橋

蘇橋鎮(zhèn)得名于蘇家橋

蘇家橋在明朝的許都可謂首屈一指,不光堅固耐用,而且工藝精湛。記者看到,該橋建筑風格古樸,為三拱橋,拱券石雕精美。橋洞上方雕刻有龍頭、魚、人物等精美圖案,這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雕刻藝術(shù)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
說起蘇家橋,時間可追溯到元末明初,蘇英遷移至此,修建村中石橋,并命名蘇家橋。蘇橋鎮(zhèn)因蘇家橋得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2005年,該橋被許昌縣(現(xiàn)建安區(qū))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據(jù)《許昌縣蘇橋鄉(xiāng)地名志》記載,1852年蘇橋四周筑有土寨,1895年進行了重修,名為安保寨。寨墻被寨河環(huán)繞,河水清澈,風景怡人。石梁河故道從寨子西北隅進入,至村中竹園折向南行,抵達蘇家橋后又向東南方向流去。

據(jù)1933年編纂的《許昌縣志》記載,石梁河上有石梁橋、肖橋、蘇家橋、高橋、王月橋、七里橋、八里橋、三券橋、碾子橋等橋梁。1957年,石梁河許昌縣段實施截彎取直,自蘇橋鎮(zhèn)灣湖改道折向東南,經(jīng)靳莊、石寨后下穿京廣鐵路,在泘沱村注入清潩河,近年又改道,直接匯入清潩河。

據(jù)史料記載,蘇家橋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重修。重修此橋時,拆欄翻板,皆以方石圈,緊拱固基,雕龍、獅、麒麟等瑞獸于其上,以期吉祥護佑。蘇家橋建在古時禹州到開封的官道上,既方便了官差、商人往來,又方便了百姓出行。

如今,蘇家橋西側(cè)還立有一塊明朝吏部郎中蘇繼歐重修此橋的殘碑。蘇家橋雖經(jīng)幾百年風雨侵蝕,但橋拱石上雕刻的內(nèi)容仍清晰可見,有“龍卷伸縮”“二獅爭繡”“雙麟競標”“魚游水中”“鯉躍波上”等復雜圖案,還有飛馬、臥鹿、龍首、人像、瓶花等簡單圖案。

編輯:王嬋  劉靖雯     校對:常燁

責編:李炎              終審:黃雙燕


附件:

推薦閱讀

數(shù)字報
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
許昌日報社 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允許 請勿轉(zhuǎn)載
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(yè)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(yè)務(wù)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